运输决策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它涉及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路线、服务商以及制定运输计划,以确保货物高效、经济、安全地从起点运送到目的地。

运输决策是物流管理体系中的最基本决策,主要包含运输路线、配送频率、配载量等决策。
运输决策的关键: 1. 运输方式选择 依据:货物的特性(如体积、重量、价值、时效性)、成本预算、运输距离和紧急程度。 选项:空运快速但成本高,适合高价值或紧急货物;海运和水运适合大宗货物和长距离运输;铁路和公路运输则适用于中短途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情况。 2. 运输服务商评估 考虑因素:服务质量、可靠性、价格、网络覆盖、技术支持(如追踪系统)和安全性记录。 决策过程:通过招标、服务合同谈判,综合评估后选择。 3. 运输路线规划 优化目标:减少运输时间、成本,同时考虑交通状况、天气影响和法规限制。 技术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算法优化路线选择。 4. 运输计划编制 协调性:确保与生产、库存管理、客户需求同步,避免延迟和过剩。 灵活性:预留调整空间,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 5. 成本与效益分析 全成本考量:直接成本(如运费)、间接成本(仓储、延误)、以及潜在成本(如客户满意度损失)。 长期视角:投资回报率、供应链整体效率。 6. 环境与社会责任 绿色运输:选择环保运输方式,减少碳足迹。 合规性:遵守运输法规,确保运输安全。 7. 应对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制定备选方案,如多模式运输,以应对天气、政治等不可预见因素。 8. 技术与创新 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决策,提高运输效率。 运输决策的内容: 1、选择运输方式主要的运输方式有管道、水运、铁路、公路和空运五种。企业根据对送货速度、频率、可靠性、运载能力和成本的考虑及不同运输方式的可用性做出选择。例如目的是低成本,那么水运和铁路就是主要的选择对象。
管道。天然气和石油一般使用管道运输,其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损耗小、连续性强,是一种低成本的运输方式。 水运。水运又分为内河驳船运输、近海运输和远洋运输。水运适合于笨重的非易腐商品,如煤、铁矿石、谷物、杂货、机械等。水运的特点是运量大,运费低,但航期较长,并受地理位置影响。 铁路。铁路适于运距长、批量大、单位价值较低的笨重货物。铁路运输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仍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任务。 公路。公路运输的主要优点是灵活、迅速、适应面广。水运和铁路运输最终都要倒装,而公路运输能够实现“门对门”供货,减少了装卸次数和损耗,特别适于中、小批量商品近距离运输。一般来说,公路运输吨千米费用较高,要与铁路运输作费用一运距比较后才能确定。不过,高速公路网的发展,为公路运输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空运。空运是速度最快、费用最高的运输方式。一般来说,只有高价值、易腐产品或精密产品才采用航空运输。不过,航空运输迅速可靠,能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降低销售地存货,有助于提高企业抢占市场的竞争力。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根据用户对运输成本、时间、可靠性、可用性和运输能力几方面的需要确定。 2、选择运输路线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对于产品流通范围广、用户分散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内短途、多用户的频繁“配送”业务方面更是一项重要决策。选择运输路线的原则为:
一是应保证把货物运抵顾客处的时间最短; 二是应能减少总的运输里程; 三是应首先保证重要用户得到较好的服务。具体确定运输路线时常常运用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
运输决策的影响因素 运输成本:这包括为将服装运送到服装零售商手中而向不同承运人支付的总费用。这项成本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承运人的报价,以及托运人选择的运输方式,即选择廉价但较慢的运输方式,还是选择高价但较快的运输方式。当承运人独立于托运人时,运输成本就是可变的。 库存成本:这是指在托运人的供应链网络巾保管库存货物所耗费的成本。库存成本在短期运输决策中是不变的,而在设计运输网络或制定运营策略时,这项成本则是变化的。 设施成本:这是指托运人的供应链网络中的各种设施的成本。设施成本只有供应链管理者在做出战略规划决策时才是可变的,而在进行其他运输决策时均被视为固定的。 作业成本:这是进行货物装卸及其他与运输相关的作业所带来的成本。在所有的运输决策中,此项成本都被视为可变的。 服务水平成本:这是在没有完成货物运送义务时所承担的费用。在某些情况下,这项费用可能在合同中详细列明,而在其他情况中,则表现为客户的满意程度。在进行战略规划和运营决策时都应当考虑此项成本。 所需交货日期:当采购商选择运输方式时,所需交货日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的作用是第二位影响因素——运输服务成本作用的两倍。运输决策是一个综合考量多个变量的复杂过程,需要决策者具备市场洞察力、成本意识和对物流技术的了解,以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分析和持续优化来不断提升运输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评论列表()